第一百二十一章 周先生-《王道寒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他的意思很简单,想买几本通俗易懂的书册回去,在黑风岭农兵营里,自己能读一读,练习一下书写。

    顺便再教那些年龄偏小的孩子们,学习一下文字。让他们也能练习写字,识字读书。

    当然这个想法,他不好明说,就编了个说辞,说是他所在的村里,年幼的小孩很多,又干不了什么重的农活,还经常性的到处疯玩。

    这闲着也是闲着,还不如教他们,识点字,读点书。好歹让他们,以后不至于,永远地目不识丁。

    周先生听后,大为感叹,直赞他仁义高尚,对他很是钦佩。

    但也仅此而已,她虽言语上称赞,神态表情上,却是不以为然。

    最后,她还不忘给王宝山,泼了一把冰凉的冷水。

    只听她说:“你的想法不错,但很幼稚。刚才听你说,你自己都不怎么会读书写字,如何能教得好他人…这不是误人子弟嘛!”

    就这样,王宝山被她说得是,无言以对,满脸羞愧。

    不过周先生,也没多说他什么,只是表达了一些,自己的看法而已。

    接下来,又闲聊了一会后,她让府上的那位小丫鬟,去她的书房,取来了几本线装的书册,说是这几本书,可以卖给他们。

    王宝山接过一看,发现这是几本手抄的册子,扉页上都是娟秀的字迹,看起来清新而文静。

    至于内容,他还没有细看,想必这些书,都是出至于,这位美女先生的亲笔书写。

    正如她说的那样,若是其他的书册,她也不会拿出来,卖给他们。

    有了这几本书,总比没有的强,他也不管里面都写了什么,直接让吕云取了两锭金元宝,差不多二十两的样子,付了买资。

    那周先生见了金子,倒也没有眼红,只是淡淡地接过金元宝,毫不推辞地收了。

    到此,他们两方的交易,也算完成,大家各取所需,其乐融融。

    接下来,又闲聊了一阵后,王宝山和吕云,并告辞出了周府。

    再次走在,那条来时的小巷里,王宝山的心情,忽然有些低落。

    不知他是因为那两个金元宝,只换了几本册子,而感到肉痛?

    还是因为离开了周府,就和那位周先生,没有了交际,而深感消沉和可惜呢?

    随行的吕云,看他闷闷不乐,就想问问他,却找不到话说,就没有问出口。

    他只好陪着王宝山,继续在小巷子里,瞎转悠。

    现在已到了下午,小巷里,也开始热闹了起来,外出办事的街坊们,也陆陆续续地回了家,开始做起了晚饭。

    各种各样的炊烟,袅袅升起,给原本喧闹的小巷子,又平添了许多的烟火味。

    在周府待了近一个多时辰,此时的王宝山和吕云,早已是,腹中饥饿,口干舌燥。

    吕云提议再去平局酒家,吃喝一顿,仍是他请客。

    王宝山却不打算再去了,他对那位老板娘,总感觉有点怪怪。

    探其缘由,他也说不上来,只说是凭他的直觉,感受出来的。

    吕云对此,迷惑不解,不知道他为何会有这么奇怪的感觉。

    他们在经过一个巷口后,并来到了一条、还算宽整的街道上,看到不远处,有个小面摊,并走了过去。

    这时的街上,却显得很是清净和萧条,除了几名游荡地乞丐外,竟然没有多少其他的行人。

    和那些小巷子里,人满为患,热闹哄哄的情景,完全是相反的一种境况。

    王宝山感到很好奇,并在等着面摊的老板,给他们下面的空挡,问其缘由。

    这老板也是个话唠,当场就说:“这还不是因为灾荒闹的,大家为了节省开支,都只在自家吃喝,哪还有闲钱,外出消遣啊!”

    这位年过半百的大爷,用一土火炉子,麻利地煮着拇指粗细的面条,还不忘抓几把青菜,扔进了锅里去。

    他说的情况,让王宝山有些哑然,随便一想,也能理解他的话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