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七十二章 开悟-《王道寒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第一百七十二章  开悟

    修行者之间,特别是领悟之道的修行之人,对于开悟境界的阐述,也很直接明了。

    有道是:真人不露相,露相非真人。

    开悟的人,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,依然有喜怒哀乐、七情六欲,但也有不凡的差异。

    他们就像浩瀚的大海一样,表面上汹涌澎湃,变化万端,但在内心里,却是浑厚、宁静,与无限的宽广。

    一个通达无我的人,一个觉悟到万物与我为一的人,一个认识了平等真相的人,又怎么可能会心浮气躁,暴烈易怒呢?

    正如那姬水尹老人所说的,道是修出来的吗?

    道是本自具足、本来如是、自有永有、无为不动、特立独行……

    它不能被创造,也不能被改变,只能被认识。

    所以,修行悟道是一种境界,是变化的、是无常的、是有为、是不可为的,也是永无止境的。

    修行没有出期,觉悟只在一念:“万般术法皆是指向的途径,惟有大道才是真谛……”

    不悟道,如何修道?

    修的又是什么?

    不认识自己,如何修自己?

    修的又是谁?

    道是究竟的、彻底的,本自圆满的,道是悟的,不是修的。

    所谓先修行,而后悟道,实际上是一种误导。

    谁在修?

    我是谁?

    这些涉及根本的自醒自觉,才是作为修行者,首要解决的问题。

    觉悟为本,修行为末,本末不分是谓颠倒; 觉悟为体,修行为用,体用一如,是谓自然。

    觉悟是解决“我是谁”,修行是解决有所作为,“我能做些什么”。

    为学日益,是磨砖成镜;为道日损,是悟后修行。

    磨砖成镜,是梦幻泡影,悟后修行是化繁为简,如同穿衣吃饭,自然而然。

    不悟道而去修行,一生被妄想所缚,结果是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;悟道之后修行,是独与天地的精神往来,如同鹰击长空、鱼翔潜水、万类生灵,竞相自由!

    王宝山听了姬水尹老人的一番话后,突有所感,真乃是一朝闻道,自然醒悟。

    虽然他如今在领悟之道上的境界,还处于最浅显的层面,并没有到达真正意义上的开悟。

    但是,他的理解能力,由此及彼,在恍惚之间,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。

    倘若加以时日,他也能收获匪浅,在修行悟道上,有着惊人的造化。

    这就好比是,通过一个点,就能延伸出无数的点、或者线数;通过一个念想,就能展现出无限的遐想。

    一切皆有可能,皆有可为,皆有可得……

    开悟只是一个开端,人心不离身,身心合一,身在哪里,心就在哪里。

    人的心,定在生命的本质上,必将: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。

    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,才能做到不为物喜,不为己悲;宠辱不惊,得意不忘形,失意不悲观;不管风吹浪打,胜似闲庭信步。

    如今的王宝山,在开悟前是“我在活着”;开悟后是“我看着我在活着”。

    开悟前,他是当局者迷;开悟后,他是旁观者清。

    开悟前,他是为了成功而拼命;开悟后,他是无事以观自身。
    第(1/3)页